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心理特点
惠东坡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66)
摘 要:重大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心理、认知和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个人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因素的不同,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观判断、感性认知、信息处理也会千差万别,经常会出现心理偏差。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公众的接受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科学、准确地把握公众的心理在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调整处置措施和新闻报道策略。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公众;心理偏差;接受心理。
重大突发事件除了造成巨大的有形损失、损害之外,还可对公众心理、认知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公众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失调。过度的应激反应还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危机,甚至引起大范围的群体性恐慌和社会动荡,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我们除了要关注突发事件造成的外部有形的变化,同时还要了解和把握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和精神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正确认知和有效处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公众心理、认知的层面来看,重大突发事件就是对公众产生了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它引起了公众的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身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因此,正确、科学而有效地把握公众的心理变化是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报道中的关键环节。从修辞和传播的历史和实践来看,对公众心理的把握一直是其谋求话语或传播效果的核心追求。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修辞接受心理特点影响着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报道的理念和策略。因此,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的性质和作用,不应该仅止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分析,还应该对公众的心理进行微观考察。
一、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的接受心理特点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社会公众与重大突发事件的关联程度存在远疏的区别,参与和卷入的程度也不同。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把社会公众简单地分为突发事件当事人、受害者和突发事件的关注者、同情者。他们与重大突发事件的关联度不同,接受心理也会不一样,分别对他们的心理接受特点进行探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和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大突发事件当事人或受害者的接受心理
相对于广大的社会公众而言,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接当事人或受害者可能是少数,但是,这个少数却是突发事件处置的核心,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重大突发事件不期而至,把他们置于一种特殊的危机情景中。他们关注和迫切需要了解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是出于求生存、图发展的现实需要。他们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接受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信息的极度渴求。重大突发事件的突然爆发,不但打破了常规的社会秩序,威胁或伤害到了人身安全,破坏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且,公众获取的信息的渠道也被戛然截断。身处突发事件发生区域的直接当事人、受害人或幸存者仿佛被猛然置于信息的孤岛中,他们突然陷入茫然、无助、恐惧的境地。在这样的情景中,他们特别渴望了解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借此来把握被暂时改变了的生存环境,以期摆脱各种不可预知的威胁。在这种状态下,对他们而言,新闻媒体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提供大量、全面的信息,新闻报道可以帮助他们绘制社会地图,重塑社会归宿,重返正常生活。(2)生活勇气和信心的丧失。重大突发事件的巨大破坏力和广泛影响力,不但可以使当事人、受害者、幸存者产生正常的应激反应,而且还会加剧负面情绪、心理的影响,从而发展演化成危机心理。在种种不良情绪、认知的基础上,他们会感到人类的无助和渺小、前途未卜、束手无策,恐惧、震惊、悲伤的情绪就会占据上风,他们认为越来越糟糕的局面不可避免和挽回,因此,他们会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援助可以重建他们的生活信心,恢复其认知、心理、行为的平衡和常态。(3)期待社会救助和关怀。重大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受害者、幸存者处于困境和危机中,他们饱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社会的及时救助和关怀才能使其摆脱孤独、无助的精神状态,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因此,社会救助和社会关怀才能使他们得到极大的精神抚慰。(4)盼望危机尽快消失。及时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关怀,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突发事件的局势得到了控制,他们的“习得性无助感”逐渐弱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就会增强。在事态和救助良性发展的情势下,他们会盼望危机尽快消失,重建家园,重返正常而有序的社会生活。
(二)重大突发事件关注者、同情者的接受心理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地之外的社会公众,也会对重大突发事件给予足够的关注,对突发事件当事人、受害者和幸存者也会给予极大的同情。这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具有超越发生区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由于突发事件的受害者暂时失去了获取信息的新闻渠道,身处突发事件发生地之外的广大社会公众反而成为新闻媒体的主要受众。因此,了解和把握事件关注者、同情者的接受心理,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话语修辞建构、修辞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他们的接受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1)运用社会雷达,测定危机距离,绘制社会地图。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更准确地绘制“社会地图”,公众会不断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社会雷达”来搜集、解读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在心理上本能地测定危机和自己的距离,并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断修正社会地图,并根据危机距离自己的远近来选择相应的反应。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克服孤独和疏远带来的恐惧、焦虑,才能更好地监测环境,真正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求。(2)关注周围人的安危。在作为公众的个体确认自己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没有危险的时候,他会关注周围和他有关系的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亲戚、同学、同事、朋友、邻居等。他周围的这些人和突发事件关注者、同情者有着不同程度的情感联系,因此,对他们的关注也是个体安全需要和隶属需要的心理表现,是个体确认自我社会位置的一种表现。(3)满足爱的需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事件关注者、同情者对事件的当事人、受害者、幸存者给予自己的爱护、温暖、关怀、捐助等,实际上是个体一种爱的需求。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爱别人的需要是个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它也是出于社交的需求。(4)学习应激经验。当今世界,各类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并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处置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就成了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求得生存或避免危害或减少损失,事件关注者、同情者甚至敌对者都会关注、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以便学到、总结、积累一些科学、有效的处置和应对的经验。
二、重大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公众心理特点
公众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心理除了和事件的关联程度密切相关之外,还会随着重大突发事件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发生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发展过程中、高潮和消退期、事件解决期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可以有效地调整处置措施和报道策略。
国内有些学者根据受众的信息和心理需求特点,把重大突发事件简单地划分为信息渴求、情绪宣泄和精神抚慰三个阶段,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始期、科学期、人性期和政治期。根据重大突发事件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和信息需求,我们可以总结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简单模式:重大突发事件刚发生时,受众处于应激反应期,极度渴求及时、全面的信息,新闻报道相应地处于“初始时期”和“科学时期”,报道应以向受众提供事态信息和科学信息为主;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期,公众在了解和把握的突发事件的一般信息后,继而会转向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相关背景信息的需求,受众的心理会发展到“情绪宣泄”阶段,此时新闻报道应进入“人性期”,媒体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报道突发事件中人性化事件或故事,关注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弘扬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和力量,这样才能化解和缓和受众可能因危机心理导致的情绪失控、行为失范;在重大突发事件发展的消退和结束期,事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置在经历了在较长时间后,受众的心理和精神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受众心理发展进入“精神支柱”的需求阶段,此时,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也相应地进入了“政治期”,这时媒体的报道重点也相应地转向了经验总结、教训反思和重塑公众信心。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得比较紧急、突然,发展、演化也是难以预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大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公众的心理往往会从最初的应激反应发展为心理危机。具体来说,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心理常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初的恐慌心理
这常常出现在重大突发事件刚发生时。重大突发事件常常造成可见的、有形的破坏,公众往往对其产生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恐惧、焦虑、坐立不安、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呕吐等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但是,重大突发事件也常常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较大的负面的冲击和影响,使其产生过度的恐惧心理和行为,这种危机心理和行为我们可以称为“危机恐惧综合症”。
(二)重大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盲从心理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由于公众是基于部分信息来把握整体事件的,加之信息不对称,公众常常不能全面、完整地了解和把握整个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较主流的信息或符合其心理需求的信息,公众就会产生盲从心理。公众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盲从心理极易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因此,这需要及时、全面信息的引导和有效心理干预。
(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悲观痛苦心理
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破坏,这很容易引发公众的不良心理反应,加之精神和内心的无形伤害,公众内心深处悲观、失望、痛苦的心理阴影会在重大突发事件结束后甚至更长的时期长久地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见表1)
表1 重大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影响的评价等级和标准
程度无损害1轻微损害2 3轻度损害4 5中等损害6 7显著损害8 9严重损害10认知注意力集中,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正常。求助者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实际情况相符。思维集中在突发事件上,但思想能受意志控制。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轻微受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感知基本与现实相符。注意力偶尔不集中,感到较难控制对突发事件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降低。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在某些方面有偏差。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较多考虑突发事件而难以自拔。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而受到影响。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有明显的不同。沉湎于对突发事件的思虑,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和犹豫而明显影响求助者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有实质性的差异。除了突发事件外,不能集中精力。因为受强迫、自我怀疑和犹豫的影响丧失了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有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心理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此处所说的心理偏差是指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情绪感知方式和程度偏离大多数正常人所具有的情绪体验和行为的一种现象,它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个人生活的认识。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感知方式和程度是多元化的,它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因职业、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心理常常会出现偏差,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判断影响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情绪体验
公众在微观层面上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比较大,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的主观判断或成见,并进而影响他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情绪体验。
(二)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多属于感性认识
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多属于感性认识,这不同于政府、专家以数理统计的方式对重大突发事件精确的认知和评估。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多从感性层面进行情绪体验,重大突发事件的有关统计数据对公众来说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三)公众解读突发事件信息时有简单化和单纯化的倾向
由于受专业知识和背景信息的限制,公众不可能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都能进行全面、正确的解读,解读和处理能力限制往往使其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简单化和单纯化的处理。这种简单化认知思维的具体表现为:重视事态信息,忽视背景、原因等信息;重视表面信息,忽视深层信息;只接受易于理解的信息,忽视难懂的专业信息;这种简单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解读失误和情绪偏差。
(四)公众习惯以部分信息推断整体信息
由于个体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信息不能有效地处理和消化,往往会影响公众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在这种情境下,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往往是基于部分信息而形成的片面化、碎片化的情绪体验。
总之,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是修辞学的核心。我们对处在突发事件不同关联度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受众心理的把握和考察是为了更好地调整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话语修辞策略,使新闻话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秦启文 ,周永康.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负面心理反应解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钱海婷.突发事件中公众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述评[J].情报杂志,2015(5).
[3]侯迎忠.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公众认知与社会效果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3).
[4]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研究[J].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5]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吕晓英)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in Major Emergencies
Hui Dongpo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66)
Abstract:Major emergencies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psychology,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the public. Owing to such factors as different personal levels of education,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public differ in their subjective judgment, perceptual cogni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a major incident, thus leading to certain psychological deviation. In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development of a major incident, the public’s reception of psychology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ally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public’s psychology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mergency can help us effectively adjust ourselves to the disposal measures and news report strategies.
Key words:major event; the public; psychological deviation; reception psychology.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1.005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7)01-0031-05
收稿日期:2016-07-06 作者简介:惠东坡(1972- )男,山东平邑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