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编委、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锋杰教授莅临本刊指导,并作了题为“文艺研究动态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径漫谈”的学术报告。学报执行主编潘承玉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刘锋杰教授从“枫桥经验”产生的文化根源谈起,认为枫桥孕育了王冕、杨维桢、陈洪绶等在中国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的艺术大家,枫桥深厚的文化土壤与历史积淀,与后来“枫桥经验”的产生密不可分。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名片,更是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和魂、底气与原力。地方高校学报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细耕耘,仍然大有可为。
刘锋杰教授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界中西两条线并行的研究动态,分析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各自局限,展望了彼此取长补短的前景,由此论及了中西文学的根本差异。并以苏轼与莫言的比较为例,分析了古今“大文学”与“小文学”的关系问题,表示新时代的文艺理论研究者要从关注“大文学”的研究中呈现作为与担当,应该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为确立新时代中华审美的价值标准、审美范式、理论范畴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学报编辑部全部人员及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刘锋杰教授简介:
刘锋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编委。从事文学基本理论、中国文论史研究,著有《蜕变与回归》(1989)、《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1995)、《文学象征论》(1995)、《“人的文学”及其他》(2002)、《〈人间词话〉百年解评》(2002)、《想象张爱玲》(2004)、《张爱玲的意象世界》(2006)、《文学政治学的创构》(2013)、《生命之敞亮——王国维“境界说”诗学属性论》(2018)、《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2020)等著作,主编《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学教程》等。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以载道”的发生、嬗变与当代价值研究》,发表“‘文以载道’再评价”系列文章。